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论文>>文化史研究
文化史研究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欧阳雪梅】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作  者
记者 佟欣雨
发表/出版时间
2022年12月01日
学科分类
文化史
成果类型
采访
发表/出版情况
解放军报
PDF全文

  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史研究中心主任欧阳雪梅

  ●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实现。

  ●物质文明是显性的,可以用统计数据说明,也可以直观感受。关系思想和文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承担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向度和侧面。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记者: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还是需要主动实践?

  欧阳雪梅: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因此,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不是人们在头脑中进行的主观臆断或纯粹想象活动,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实现,这在各国现代化实践中得以证明。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将资本增殖作为根本追求,在国内残酷剥削工人,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两极分化;在国外推行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还常常打着“文明”的旗号,强力推行其反动政策和价值观念,被马克思、恩格斯痛斥为“文明贩子”。西方国家虽然因此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偏重个人享受,物质享乐主义思潮盛行,不仅加剧社会分歧与冲突,还使一些人由价值虚无走向精神空虚。除西方国家外,一些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深陷两极分化、政治动荡,失落了精神家园,呈现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由此可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是自发的,而需要自觉。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实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彻底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逻辑,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合作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联合体。

  记者:为何说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

  欧阳雪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历来将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周易》中就有“内文明而外柔顺”“天下文明”“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德行修养、文教昌明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选人用人之道还是家教家风,强调立德为本、以德为先;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一直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和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总结、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贵遗产,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坚持“以文化人”的使命,通过教育、宣传和实践养成,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把旧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既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两个文明”比翼双飞

  记者:“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如何理解“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

  欧阳雪梅: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到基础性作用,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同时,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推动中国社会整体跃升、行稳致远。

  记者:环顾当下,从个人发展到社会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显得更加具体、真实可见。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欧阳雪梅:的确,物质文明是显性的,可以用统计数据说明,也可以直观感受。关系思想和文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承担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向度和侧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同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激发了中国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记者:新时代10年,我们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欧阳雪梅:习主席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同时,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课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等。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这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记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哪些新的更高要求?

  欧阳雪梅: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

  理想信念是精神世界的支柱。我们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创造中华新文化,也把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国人民,实现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我们应促进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普遍提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