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勇】从世界视野试析中国经济结构变迁
- 作 者
- 叶明勇
- 发表/出版时间
- 2022年01月14日
- 学科分类
- 经济史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PDF全文
中国经济结构在1949年后经历了由政府主导的两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次是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在百年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其中就包括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从世界视野观察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对于深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纵向考察
人类之初聚族而居,以采集、渔猎为生,这一时代历史极其漫长,达数百万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地初民所处的状态大抵相似,每天的劳动目标是求生存。
人类社会第一次大的经济结构变化缘于农业的出现,或称农业革命。此时的人类不再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谋求生存。人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具,学会培育作物、圈养牲畜。这些创新使得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区的人们渐次发展出自己的社会组织,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各地区的人口也迅速增长,在各自的区域内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庞大帝国,但无论是物质积累的速度还是生产力提高的速度都比较缓慢,发展的同质性非常明显。
人类社会第二次大的经济结构变迁缘于工业革命的出现。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内生型国家是英国。它的特征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煤炭为动力、以重工业发展为中心。机器制造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由于成系统的科学技术嵌入各种各样的机器当中,人类超乎寻常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可以生产出与遥远地区出产相同的产品。西欧诸国紧随英国展开工业化,由此成为主宰世界格局的领导者。
具体而言,工业革命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英国为领军者,其根基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成熟,或者说随着工业革命第一阶段进入尾声,英国迅速被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超越。这就是以电子学说为基础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德国和美国成为领军者。贯穿工业革命整个过程的催化剂是资本及其相关的产权体系。它们相互作用,推波助澜,影响遍及全球。
工业生产的高效和爆发力使得地区平衡被打破,各大文明区域不再处于同一个水平。尽管世界各地先后卷入这一体系,但各区域呈现的状态非常不一样。原创性工业强国走在世界前列,被动卷入工业化的国家则落后挨打,处于追赶的后进行列。
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终究会使各个区域交汇在一起,只不过农业文明时期每一个文明中心只与邻近地区产生密切影响,而工业革命却使得全球紧密相连。但无论是农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原发性、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发明,这是人类飞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代中国与世界“相遇”时,还是一个没有在自己的纵向发展中内生出科学体系的农业大国。尽管中国文明曾在亚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仅限于邻近地区,无法使遥远的区域产生巨大改变。当西方列强借助工业化的坚船利炮入侵中国时,中国败于工业国家也就不可避免。中国的仁人志士自此以后就没有停止过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重要原因就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这与人类社会发展两次大的飞跃得出的经验正好吻合。
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全面升级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各行业基本处于互相隔离状态,但在初等教育普及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提供了大量具有初等文化、初级管理水平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为:以传统生产为主的多层次农业系统、涵盖从初级产品到高端产品的工业化系统、高度现代化的交通体系、顺畅的市场化流通体系、全覆盖的信息网络、基本普及的初高等教育体系。
这六大体系中,我国市场化的流通体系已经成熟,以交通体系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世界,并且建立了完备的信息网络覆盖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其余三大体系均有很大提升空间。而它们的提升、转型就构成中国将来经济结构变迁的重要内容。其中,农业方面,农业本身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土地流转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会得到有效释放,农业的现代化之路未来可期。工业方面,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电气化,即通常所说的工业2.0。由工业2.0升级为4.0并非易事,但由于中国目前模式的利润空间已基本关闭,转型势在必行。如前所述,这一转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在内生型的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阵地。因此,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今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密不可分。没有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工业的转型升级将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决议》将坚持开拓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预见,一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那么商业、金融业等服务性行业都会围绕着核心产业展开,从而形成完整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良性社会循环。中国经济结构就会形成协调、合理的模式,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