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与发展(1949—2012)》

作  者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PDF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的科研机构,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出版了《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新中国史研究文丛》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努力打造新中国史研究优秀成果的高质量出版平台,不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学理基础、历史资源和智力支持。

  作者:姬文波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书以历史文献和资料为基础,分为创业奠基、独立自主、开放合作和跨越发展四个部分,分别从领导管理体制演变、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系统梳理和阐述了1949年至2012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力图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成就有较深入的了解,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

  作者简介

  姬文波 山西阳城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历史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的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创业奠基(1949—1960)

  第一节 建立国防科技工业领导机构

  一、以第二机械工业部为主领导中国国防工业的创建

  二、探索“军民结合”的国防工业领导体制

  三、成立国防技术研究的领导机构

  第二节 国防工业大规模建设

  一、初步建设兵器工业体系

  二、创立航空工业

  三、改造和扩建舰船工业

  四、建立军事电子工业基础

  五、创建核工业

  第三节 驻厂军事代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从驻厂检验代表制度到军事代表制度

  二、驻厂军事代表队伍迅速扩大

  三、军事代表工作三项原则和十条措施的提出

  四、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厂军事代表工作条例》

  第四节 仿制现代化武器装备

  一、陆军装备

  二、军用飞机

  三、军用舰艇

  第二章 自力更生(1960—1978)

  第一节 多变的国防工业领导体制

  一、成立新的国防工业部

  二、成立国防工业办公室和中央专委

  三、提出“部院合并”建议

  四、实行“部院合并”

  五、实行“厂所合并”

  六、军事接管和调整改组国防科研机构

  七、再次实行“部院合并”

  第二节 三线建设

  一、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国防工业布局基本情况

  二、中共中央作出建设大小三线的战略部署

  三、三线建设全面展开

  第三节 “两弹为主”突破国防尖端技术

  一、自行设计制造地对地导弹和人造卫星

  二、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

  三、成功研制鱼雷核潜艇

  第四节 常规武器装备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

  一、陆军武器装备研制获得较大进展

  二、军用飞机由仿制转向自行研制

  三、研制成功第一代战斗舰艇

  第三章 开放合作(1978—1992)

  第一节 初步建立国防科研、生产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

  一、成立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

  二、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三、各国防工业部转交国务院直接领导

  四、调整改革国防工业部门领导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与西方国家开展军事技术合作

  一、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对西欧的首次出访及技术引进

  二、中国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合作

  三、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

  第三节 武器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陆军武器装备研制水平明显提高

  二、积极抓紧新一代飞机的研制和定型

  三、新型舰艇和新型舰用武器装备研制成功

  四、大力提高军事电子装备水平

  第四章 跨越发展(1993—2012)

  第一节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一、新国防科工委与总装备部成立

  二、组建十一大军工集团公司

  三、改组成立国防科工局和新的军工集团公司

  第二节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实现跨代跃升

  一、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急需的“撒手锏”

  二、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

  三、开展中(苏)俄军事技术合作

  第三节 国庆60周年阅兵展示国防科技工业巨大进步

  一、战车方队

  二、炮兵方队

  三、防空火力方队

  四、海军装备方队

  五、无人机方队

  六、第二炮兵装备方队

  七、空中梯队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摘录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巩固国防,是中国人民和许多爱国志士的迫切愿望。但是,这种夙愿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才能成为现实。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旧中国十分落后的经济、技术基础上,建成了一个完整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国防科技队伍,完成了突破尖端的历史任务,掌握了有效的核自卫能力,发展了新型常规武器装备,并在航天等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大振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

  改革开放时期,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瞄准世界军事前沿,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力量发展军工科研生产,加强与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在实现武器装备科研水平技术性跨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发展之路。国防科技工业研制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使我军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巨大飞跃。

  在建设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过程中,我们从自己的国情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形成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统筹规划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和生产工作组织管理的具体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经过了较为频繁地调整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第二机械工业部为主领导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大规模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先后在航空工业委员会和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直接领导下,迅速组建了国防研究院所,军队系统的国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1961—1964年,主管国防科技发展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和发展了一批国防研究院所,国防工业部门则陆续分建航空部、兵器部、舰艇部、电子工业部,科研试制与生产的矛盾不断出现。在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后,力图实现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统一领导,并推行“部院合并”,即将国防工业部与有关国防研究院合并。1964年底,中央决定国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分别划归第三、第六、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至此,以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为龙头的、统一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体制初步形成。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按照中央“立足于打仗,抢时间,改变布局,加快三线建设,首先是国防建设”的指示,国防工业按照规模小、专业化和协作的原则,全面展开了三线战略后方的建设。到70年代末,通过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改善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布局,建成了一批大型的生产、科研战略后方基地,研制、生产出一批部队急需的武器装备,对加强战备、巩固国防和发展内地山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国家逐步对国防工业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改造,中国的国防工业布局进一步完善,总体科研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

  对国防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国防科技重大决策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在不同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虽频繁地进行了调整和改组,但基本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满足了武器装备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这种体制,有利于动员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协同,联合攻关,使我国迅速地突破和掌握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国防尖端技术,在较短时间里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本书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记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呕心沥血,运筹帷幄,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腾飞建立的不朽功勋;宣传新中国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研制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研制取得的丰硕成果,力图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成就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生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筑牢爱党、爱国、爱军的精神长城。

  ——摘自《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与发展(1949—2012)》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