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热点阐释
理论热点阐释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牛冠恒】以勤俭涵养为政之德

作  者
牛冠恒
发表/出版时间
2022年07月15日
学科分类
文化史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PDF全文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指明“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在全社会“增强反食品浪费意识”。早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勤俭节约相对的是铺张浪费,它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背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败坏整个社会风气。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节俭从生活所迫成为社会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选择,因此,厉行节俭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节俭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应当大力提倡和弘扬。

  俭以立命

  节俭事关人民和民族的生存,节俭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远古时期,先民主要靠狩猎采集为生,尽管当时生产力低下,但人口相对较少,故人们仍然能够通过狩猎采集获得生存所需的必要物资,如《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因此人们尚未形成节俭意识。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尽管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然相对低下,农业主要靠天生产,各种水旱灾害不断,间杂时常出现战乱,故而生产的粮食较少,积累的财富有限,加之人口的大量繁衍,出现“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的现象,就连统治者也是住茅草房,吃粗糙粮,喝野菜汤,穿麻布衣,“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所以,为了生存,从上到下不得不提倡节俭。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又出现封建剥削,遇上治世,尚能勉强糊口,如遇乱世,就会上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惨象,百姓始终为温饱而担忧,故而人们不得不节俭以活命。

  从词义上分析,俭既有贫乏、不足之意,《广雅·释诂三》:“俭,少也。”也有歉收之意,《广韵·琰韵》:“俭,饥馑也。”从中便可以看出节俭与物质财富的不足密切相关,财富不足,故而需要提倡节俭。朱柏庐《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以说,中华民族节俭意识的养成,事关民众的安身立命。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共产党领导农会在乡下树立了威权后,农民便把他们所不喜欢的一些事禁止或限制起来,其中有些与节俭有关,如丰盛酒席普遍地被禁止、禁买南货斋果送情、禁止用谷米煮酒熬糖、禁做道场、禁送奠仪等,有些地方还限制每家喂猪的数目,甚至还禁喂鸡鸭,因为喂猪与喂鸡鸭,需要消耗谷米,而当时又“因为工业品特贵,农产品特贱,农民极为贫困,受商人剥削厉害,不得不提倡节俭”。新中国成立后,节俭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为《勤俭办社》一文写的按语中说:“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口数量大约占全世界人口的20﹪,而我们的耕地面积却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多地少、人多粮少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始终是个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生产的粮食有限,尚需要进口一部分粮食,同时我们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浪费又相当严重。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在这场疫情中,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顺利通过大考,但潜在风险仍然存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节约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要大力提倡节俭,这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问题,而是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今后我们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要倡导全体人民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奢靡之风的防范者,让节俭成为全民自觉;还需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如遏制婚事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必要时还要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如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行为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2019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提要出要“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俭以养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俭逐渐从一种生活需要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是俭朴的生活习惯,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节俭何以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呢?北宋司马光在其家书《训俭示康》中讲得非常清楚:“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在他看来,节俭可以遏制人的欲望,人若无欲望,就能直道而行。

  自古至今,俭以养德之德,并非只是做人之小德,更多指的是为政之大德。中国古代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节俭乃是为政者必备的道德。《论语·为政》篇中有“节用而爱人”之语,孔子把节俭与爱人并列,意思是执政者要节省财才,并把节省下的财力施予民众,用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孔子大力倡导节俭,他在《论语·八佾》篇中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主张在礼节仪式上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在丧事上大操大办,不如心中悲戚。他本人也能做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还要求君子要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也特别推崇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俭朴生活。西汉文帝倡导节俭,原本计划修建一个露台,找人核算了一下,工程造价需要百金,文帝知道后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放弃了修建露台的打算。

  从词义上分析,俭有节省、简朴之意,《篇海类编·人物类·人部》:“俭,省节也。”南北朝著名学者皇侃也认为:“去奢从约谓之俭。”《荀子·天论》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对于治国理政者而言,节俭既能涵养为政之德,也是为政必备之德。中国共产党一向要求全党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且多次领导全党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节俭也成为我们党开展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便号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1950年11月1日,周恩来就外交部办公楼的修缮致信王炳南:“外交部修建太费,必须节俭。东楼应停止装饰,西楼不得加修,只修补缮其破漏者,一切家具,不许购买。”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1年12月7日,又专门成立中央节约检查委员会,负责领导增产节约运动。1959年8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196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199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第八项明确“要厉行勤俭节约”。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可以说,我们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在抵制与勤俭节约相违背的铺张浪费不良倾向,让党员领导干部牢记节俭美德。无论任何时代,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都应成为每个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美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俭以止祸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历史反复证明:背离节俭美德,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会招来灾祸。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放翁家训》中也认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节俭能够成事,奢侈必致败亡,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夏朝最后一任国君夏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伊尹劝他再这样奢靡下去,将会亡国,而夏桀竟然笑答:“吾有天下,犹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也。”他把自己比成永不消失的太阳,可以胡作非为,但最终太阳仍在,夏朝却灭亡了。商纣王也不顾百姓死活,“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淫乱不止,最终也落得人死国灭的悲惨下场。有鉴于此,周代召公、毕公告诫周康王要“务在节俭,毋多欲”。

  从词义上分析,俭有行为约束而节制之意,《说文·人部》:“俭,约也。”节俭的人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从而远离祸患;与节俭相对是的奢侈,奢侈的人经常会放纵自己的行为,故而招来杀身之祸。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晋书·石崇传》记载,晋代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但他却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玩起了斗富游戏,如晋武帝的舅父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即“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王恺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屏幕,石崇知道后,就用锦绣裁成五十里的屏幕,即“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最终遭忌恨他的权贵所杀,司马光评价他是“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中国古人视节俭是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奢侈则是邪恶中最大的邪恶,告诫人们应力俭戒奢。《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共产党人向来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做报告时就明确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在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中,其中有反贪污浪费,把浪费与贪污并列,通过浪费查找贪污,当时很多落马的“大老虎”日常生活奢侈,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党的十八大之后查处的不少领导干部,也是因为他们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进而走向贪腐的不归路。

  在《周易·节卦》中,就有了“贵俭”的思想,其中最好的是“甘节”,即把甘于节俭、乐于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节俭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崇尚,能不能倡导并坚持节俭,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朱德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总结,正因为生活俭朴,“我党以及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能够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战胜了敌人”。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中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违背了节俭的传统和美德,任由其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四风’的后果,就是浪费了有限资源,延误了各项工作,疏远了人民群众,败坏了党风政风,最终会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大力提倡节俭。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时曾说:“反对贪污浪费就等于我们洗脸,人就是要经常洗脸。”“经常洗脸”意即提醒人们要注意节俭。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勤俭办一切事情,就要求我们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