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雪梅】国际人文交流的新动向
- 作 者
- 欧阳雪梅
- 发表/出版时间
- 2025年02月14日
- 学科分类
- 理论热点阐释
- 成果类型
- 论文
- 发表/出版情况
- 人民论坛
- PDF全文
【摘要】国际人文交流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跨文化认知、心理、情感的互动与沟通,促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夯实社会民意基础,促进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未来,我国将通过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学界、民间的力量,依靠全民参与和全媒体的传播力量,形成立体、多层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交流模式,形成可期的与各国“双向奔赴”的国际人文交流新格局,共绘全球文明新图景。
【关键词】古典文明 网络文学 中文教育 入境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类文明发展宏大视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理念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日渐频繁的国际人文交流,促进了文明互鉴,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2024年7月中旬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国际人文交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深厚底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24年举行的国际论坛、峰会、会见各国元首时,一再呼吁加快人文交流,还主张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而随着特朗普开启第二个美国总统任期,将对当前全球动荡变革期注入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此情形下,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对华问题上表示,将基于全面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的大方向,与中国进行各个层面的沟通。美国总统特朗普四处挥舞“关税大棒”,不少国家包括欧盟也开始转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中欧有“建设性接触的空间”,可以达成共识。这是2025年的国际人文交流的新挑战新契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公正、不合理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2022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再次通过名为“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决议,呼吁恢复上世纪70年代各国主张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了反对票,而绝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了赞成票。这种南北分化的格局说明“全球南方”的自我身份意识正在觉醒。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在倡导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23年9月,“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强调以“全球南方”为定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在会议宣言中,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明确写入其中。时任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临时主任阿布杜拉提夫指出:中国过去数十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可以借鉴的快速发展的成功道路。2024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宣布了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强调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建设好“全球南方”研究中心。这次会议是继金砖峰会和APEC峰会后的又一次有南方国家全面参与或主导的峰会。芬兰《赫尔辛基时报》指出,本届G20峰会,凸显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发展,以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来解决社会平等、人民权利、国家独立等问题,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共鸣,推动“全球南方”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总书记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为国际社会开启读懂新时代中国的“思想之门”,是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改革脉动、发展足音,全面地探究中国治理之道、复兴之路的一扇重要窗口。在2024年11月的拉美之行中,智利总统博里奇专门随身携带西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当面请习近平主席签名留念。而巴西卢拉总统表示,习近平主席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和平而非战争、合作而非对抗、创造而非破坏,为世界作出了榜样。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教会我们如何摆脱极端贫困、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4卷)《摆脱贫困》《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等重要著作海外发行覆盖约1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翻译出版41个语种,包括36个小语种在百余个小语种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大国领袖著作,被视为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金钥匙”,有人把它当作解答全球发展难题的“思想宝库”。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等在地翻译与研究的不断深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携手创造命运与共、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世界。
深化中国古典文明的研究与交流
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化观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古典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共有遗产。希腊作家、诗人和哲学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在《中国纪行》中写道:“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个面具,下面是同一副人类逻辑的面孔。”他强调的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我国先贤素有“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理念。在《尚书》《周易》《礼记》中,都有“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话语。两千年前,我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在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中国人文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基的“民为邦本”“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政治理念;以教化、人伦、道德开发“人性”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强健体魄、关爱他人的人文关怀;“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心体验的人文情感。
这些中国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是创造人类新文明的文化底蕴,与把“西方”与“非西方”特别是“东方”二元对立(即所谓文明与野蛮、发展与停滞、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的“西方中心论”完全不同。要对“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零和博弈等思潮祛魅,必须去历史的根基之处——古典文明中寻求真相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并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随着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古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西方有识之士的认可。一些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家试图通过自身的研究,让中国古典思想重回西方大众视野,让中国古典文明泽被世界。
中国搭建越来越多研究传承古典文明的平台。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5000多年文明得到世界公认。2023年开始已连续两届举办“良渚论坛”,吸引了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参加,研究文明交汇、交流、交融的历史,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七届。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是亚欧大陆的两大文化,分别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活水,历史性互动跨越几个世纪。2024年11月7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成立,发挥雅典在东西方文明对话中的桥梁作用,其使命是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一方面吸引欧洲尤其是西方古典学界关注、关心中国文明研究;另一方面,做好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欧洲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带动中国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了解,用学术方法构建视野更开阔、更体现世界文明真相的世界古典学研究体系。
数字化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提供助力。我国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推进古籍数字化整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建设,古籍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全球共享。截至2025年1月底,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超过15.8万部(件)。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是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6万部(件),45家单位发布古籍资源超过5.2万部(件),已实现数字化和在线阅览,专题资源库达到29个,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各类型珍贵文献,基本实现整库资源统一检索,读者可检索书名、著者等信息,这将大力推动古典文明的研究与交流。
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及影视业“出海”空间广阔
英国作家毛姆说:“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神秘的东方文化”具有独特魅力,迪斯尼动画版和电影版的《花木兰》、电影《功夫熊猫》曾经风靡全球。具有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及影视产业已构成了中国“文化出海”战略的三大核心引擎。2022、2024年这两年,大英图书馆收藏了中国网络作家26部作品。2023年,网络文学以庞大的体量、不凡的实力吸引了接近2亿海外读者的热烈追捧,其海外营收规模为40.63亿元人民币。文化差异为海外读者带来一个见所未见的世界。把好质量关,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经典化,鼓励生产出更多既有“技术”又有“艺术”、既见“故事”又见“精神”、既见“中国”又见“世界”的优秀作品,是网络文学的增长点。网文IP改编影视剧在许多国家受到热捧。欧美主流视频网站、东南亚地区各大电视台上能看到《庆余年》《扶摇》《与凤行》《墨雨云间》等诸多网文IP改编剧集。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也在海外大放光芒。2023年实现了163.66亿美元的销售佳绩,占据了全球互联网游戏市场5.4%的份额。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提升了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度和市场匹配度,游戏一发布不仅登顶多国游戏榜单,更破圈成为全球文化热潮。
中国电视剧在全球市场的成长空间也非常广阔。据《2023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披露:2012—2022年,中国电视剧出口额增长了3倍多,从2403.16万美元增长至8274万美元。2022年,中国电视剧占全国视听节目出口总额的64%;出口803部次、14.2万集,共10万小时,出口时长占节目出口总时长的80%。“平台主导”时代正在到来。自2019年6月起,国内头部影视播放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TV等陆续推出海外版,助力国产影视内容“出海”,并通过与在地媒体战略合作等方式,联手开拓国际市场。一些影视制作公司有的借道奈飞、迪士尼+等国际流媒体平台落地;也有通过YouTube、TikTok等全球网络及独立微短剧平台直接分享。悬疑推理剧、奇幻喜剧、科幻剧、现实题材剧、古装仙侠剧广受海外欢迎。科幻剧《三体》成功发行至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家以及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区,YouTube平台观看人数超700万,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北美地区日均站内播放量高居第一,成为国产科幻剧出海的新标杆。古装剧因鲜明的文化辨识度、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成为最热的题材。2023年,在海外发行收入超过100万的16部剧集中,有14部为古装剧。这一年,通过海外电视媒体和跨国新媒体平台播出长短视频,已覆盖全球超200个国家及地区。短视频作为国际传播的新生力量,发展强劲。海外微短剧平台ReelShort于2024年8月成为AppStore美国免费应用的总榜和娱乐榜的双榜第一,月收入达到1303万美元。
近年来,反映人类的共同关注,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感情的现代影视剧出海后获得肯定。脱贫攻坚题材剧集《山海情》被译为马来语、哈萨克语、斯瓦西里语、西班牙语、韩语等20多种语言,在北美、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YouTube收获数亿播放量。《漫长的季节》在第18届首尔国际电视剧大赏上获最佳迷你剧奖,《去有风的地方》获最佳电视剧奖;《狂飙》入围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流媒体原创剧集。在海外主流剧集专业评分网站MyDramaList,《去有风的地方》评分高达8.7分。中国内地演员胡歌凭借《繁花》在第2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得亚洲内容奖最佳男主角。
国际中文教育、来华留学提质增效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2024年是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数据显示,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已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可度稳步上升,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快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曾吸引了大批来华留学生,尤其是东南亚、中亚、日韩、美国等地的留学生。临床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中医学及软件工程成为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十大本科专业。来华留学正从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转变,来华留学结构不断优化。我国于202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懂中文、具备专业背景的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有的成为海外中国企业青睐的本土人才,为促进国际交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但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和局部地区冲突冲击了各国经济,重创了民间资本,学生及其家庭负担不起海外留学费用的现象增多,我国对高素质、顶尖人才的国际移民供需市场尚未培育成型,反全球化、逆国际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暗流汹涌,尤其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间接影响了来华留学意愿,尤以美、日、韩来华留学生人数跌幅最大。2023年,美国由2012年的2.5万人降至700余人;日本由1.5万人降至709人;韩国曾经是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由2017年的超过7.3万人降至1.59万人。
随着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西方国家留学生会增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往来将越来越深入,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并参与“三大全球倡议”,与中国经贸关系持续深化。伴随“鲁班工坊”等境外办学点与国内高校联动,留学生可“先在本土识梗概、再到中国取真经”,实现留学“内外循环”,深度参与产业合作,以知识技能为中外产能协同、民心相通筑牢根基,也拓宽自身职业发展前景,形成生源与社会效益“双赢”,提升留学中国的获得感。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中国会推动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提升宣传力度和效果,统筹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国际区域问题研究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未来留学生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会得到拓展、群体更多元。
入境旅游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文化遗产是文旅产业的核心资源与支撑。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有59项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4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5个“最佳旅游乡村”,均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家,基本形成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一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历史、考古、艺术、科技、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7家上榜全球博物馆前20。在我国的博物馆大家庭中,既有高大上、大而全的综合博物馆,也有小而美的专题博物馆,还有专而精、自带流量的网红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人们领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提供了多种选择。
随着一系列入境便利化政策措施的出台,外国游客来华的流程不断简化,“China Travel(中国游)”燃爆全网,许多城市地标、历史名胜、美景美食在外国游客中圈粉无数,文旅产业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窗口。2024年入境旅游实现了超预期增长,6488.2万人次外国人入境中国,同比上升82.9%,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随着我国持续优化免签政策,扩大至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提升入境旅游和消费便利化水平,将促进入境游市场加速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为国际人文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运用数字化、智能技术构建了便利高效的国际传播平台,加强网上交流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更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是我国在努力推进的工作。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人文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通过5G网络建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在为东盟国家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架起了人文交流的桥梁。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新一代青年正在借助数字平台、数字技术,分享自己的文化生活,并构筑更多共同的文化经验与共识。在2024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包括人文交流伙伴行动的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双方商定将共同实施中非“文化丝路”计划和“广电视听创新合作计划”。
2024年,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继提出的《人工智能治理媒体行动倡议》《“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推动媒体在新闻交换、技术共享和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拉美新闻联盟期待未来通过与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更深入密切的交流,共同建立面向“全球南方”的更具协作性和团结性的合作关系。2024年12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非洲广播联盟和拉美新闻联盟等联合发布《“全球南方”媒体对话合作机制联合倡议》,倡导共建共享、互信互助,构建“全球南方”叙事体系,提升“全球南方”媒体声量;求同存异、多元合作,促进“全球南方”交流互鉴,推动“全球南方”文明共兴;恪守原则、彰显担当,履行“全球南方”媒体责任,传递“全球南方”正义之声。
在2025年,我国将通过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学界、民间力量,依靠全民参与和全媒体的传播力量,形成立体、多层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交流模式,形成可期的与各国“双向奔赴”的国际人文交流新格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若干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3YZD03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是》,2024年第8期。
来源:《人民论坛》2025年第3期